徐美玲是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为数不多的一名多面手,连续多年在公司组织的技术比武中名列前茅。在企业转型过程中,她相继完成了“蛟龙号”“科学号”“雪龙号”“大洋一号”等科考船用海洋特种绳缆,以及机降绳索、航天垂挂吊索的制造,攻克多项“不可能”任务,今年,徐美玲被授予“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闲时练打结,兜里总揣一根绳
1976年出生的徐美玲,是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值车工、轮班长。所谓值车工,就是要看着机器正常运作,机器上一股纱织完了,要迅速接好下一股,期间打上又小又牢固的结,确保顺利织出绳子来。
徐美玲1997年刚进单位,通过刻苦练习,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,学会了生产岗位的所有技能,并且连续多年在公司组织的技术比武中名列前茅。她有哪些窍门?徐美玲坦言,自己尤其在打结上速度快。
“他们打的是文字结,这和在家缝衣服随便打个疙瘩完全不同。”看到师傅几秒钟打出一个漂亮的结,徐美玲拿着两根线的手却迟迟不知道从哪下手。她深知,只有反复练习,才能筑牢基本功。为了打出“干净利落”的结,徐美玲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,平时就将线头揣到口袋里,闲着没事就打结练习。渐渐的,她的成了同批员工里面的佼佼者。在之后每年的练兵比武中,徐美玲都是第一名,到现在也一直保持着线不离手的习惯。
扎根一线23年,目前,徐美玲已经练就了一眼扫描每台机器2000根丝线的绝活,并能同时检测十数台机器。
织出不破断、抗腐蚀的9000米长绳
2004年,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接下一个短时间内“不可能”完成的紧急订单:为辅助“蛟龙号”下潜,织出一条长为9000米、无接头、抗破断、抗切割,深海抗腐蚀能力强的浮标缆。
“这根绳子要跟着蛟龙号潜入海底,一旦蛟龙号在海底出现意外状况,绳子可以将科研人员拉回来。”徐美玲说:“公司此前从未生产过9000米长的绳子,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不仅如此,这根绳子又是一个应急保障,牵扯到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,无形中又给生产人员增添了很大压力。”
“车间团队有好几个人,谁能胜任这份工作,不是靠嘴说,得靠产品看,这项任务只能老手上阵。”徐美玲得知后,将自己不到一岁的孩子托付给邻居照看,主动请缨参与生产。
织绳的主要困难是在“看车”上。徐美玲介绍:“必须在纱线的基础上把关,把疵点挑出来,再进行制股和上机。要保证每股纱里面每一条线都不一样长,一小股一小股地交叉接纱线,使同一处不能有两个结,这样织出来的绳子更结实。”经过前期3个多月的性能测试和技术储备,真正生产时,徐美玲与工友连续奋战13个日夜,确保了订单交期,赢得客户的敬佩。
从“蛟龙号”浮标缆开始,企业产品开始由普通绳带向特种绳缆转变,值车工艺也彻底改变,大大增加了工人的生产操作难度。“普通衣物顶多需要两三米绳,现在我基本上都生产百米以上的线缆,几十米的都很少见。”据了解,徐美玲凭着十多年的经验,改进生产工艺的同时提升看机质量,相继完成了“蛟龙号”“科学号”“雪龙号”“大洋一号”等科考船用海洋特种绳缆,以及机降绳索、航天垂挂吊索的制造,使不可能变为可能。
工作中交心,不让同事带着情绪上班
2005年前后,担任车间班长的徐美玲免不了要用电脑做一些资料处理工作,这对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,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,无疑是个大难题。“有些任务其实不需要自己做,但是想着不能光去织绳子,空闲时也要多学点别的。”为了不耽误工作,徐美玲自己花钱报了培训班,晚上自学到很晚,很快掌握了全部操作技巧。
作为企业的一名老职工,徐美玲发扬师带徒的优良传统。她将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招聘的年轻值车工。“严把质量关,不浪费一寸纱。”她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人。截止目前,共培养出10余名优秀的值车工人。
不仅如此,徐美玲尤其擅长和同事交心,谁家有困难就马上帮一下,总是为同事想到前头去。她在工作中及时为同事疏导心理,绝不让身边的人带着情绪上班。
工作20年来,徐美玲每天坚持早来晚走,哪里有困难就冲向哪里。在艰苦的生产一线岗位上,她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,率先垂范。由于表现突出,徐美玲先后获“青岛市三八红旗手”、“青岛市工人先锋”等称号,并于2020年被授予“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”。